“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如何理解“是闲人非等闲人”?
问:白话佛法第二册中讲:“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如何理解“是闲人非等闲人”?
答:“是闲人非等闲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庸庸碌碌的闲人,但是他不是一个等闲人。众生被无明习气所染,但并不是说众生没有慧命和慧根,只要把他的慧命启发出来,他就是“非等闲人”。表面看上去大家都是众生,但实际上众生皆具佛性。是等闲人吗?具有佛性的人会是等闲人吗?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五)
问:白话佛法第五册第35篇《戒妄语转化习性中》讲:什么叫众生相?众生相是指世间人的各种不同表现和面貌。比如这个人特别嫉妒就是一个嫉妒的相;恨人家的人是恨相;贪人家的是贪相;做坏事的是坏相;恶人是恶相。这就是众生相。所以要把自己的众生相去除。你离开众生相你就有净土了,就是在你心中产生一片净土了。”这里“众生相”是不是指人意识中的善恶?比如一个善良的人,他眼中的众生相就是善良?
答:心中有善看谁都是善,心中有恶看谁都讨厌,一切唯心造。你心中很恨他,很不开心,但是听别人说“他给你买了一个礼物,他对你很好”,你看到他的时候是不是会很感动?这是就唯心所造。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有人告诉你“你的先生对你很好,他刚刚还关心你,还专门帮你抓药调理身体”,你听到朋友讲了之后,回家跟老公还会吵吗?怎么会转变的?一个人的心重要吗?心看什么相就显现什么相。心中这面镜子照到好的就有好的,照到不好的就有不好的,照到毒药心中就有毒,照到善良心中就有善。很多人的脾气自己搞不清楚,别人说这个人好,你就对他很好,就拥有了这个人的善,别人说这个人很坏,你听进去了,心中照见恶相,就会很恶地对他。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九)
问:白话佛法第一册第四页:其实修行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和佛性。请问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怎样修行才能找到呢?
答:自我就是良心本性,做人要有良心,有良心就能与菩萨的本性和自己的佛性合在一起。人没有良心怎么找到自己的本性和佛性?看到别人可怜,要可怜别人;看见别人受伤,也要难过。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
问:白话佛法中说:“她觉得为什么你要欺负我,我为了孩子,我为了你们这个家付出了全部的生命,为什么你要这样?最后实在想不通就把老公杀了,把他杀了之后你又造了个恶缘,下辈子你来了之后,等结婚没有多长时间,老公就天天鞭打你、欺负你,打到那个冤结还的差不多的时候,那个女的说:好呀,你打了我一辈子了。然后又把这个老公杀了,实际上这是还了上辈子的这个冤结。这就叫冤冤相报何时了啊,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男人和女人越来越难相处,越来越找不到朋友。” 我不明白,前面说上辈子是男人欺负女人,女人最后把男人杀了,那么下一辈子应该是女人欺负男人,最后男人把女人杀了(因为前世女人杀了男人),为什么还是男人天天欺负女人,打到后来女人又把男人杀了呢?
答:并不是说女的一定是投男的,男的一定是投女的。讲的主要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一册第三十五篇最《谈缘分与神通》后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有大神通并不表示这个人能完全解脱”。第一册第18篇里谈到神通的概念,“漏尽智证通,就是自己能断除烦恼。把自己不好的东西消除漏尽。把人间的东西全部漏尽。能自己断除烦恼。”这两篇白话佛法合起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有大神通的人,虽然能够断除烦恼,但是没有完全的解脱,也就是没有完全的放下,所以他不一定能够真正达到佛菩萨的境界,真正达到大彻大悟。
答:有大神通也不一定大彻大悟,菩萨有大神通,但是不是无上正等正觉,虽然有大神通,但是并不代表你完全解脱开悟,所以为什么菩萨还要修成佛呢,因为没有到位。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二册《控制念经心态,借假修真》中讲:“和道音,不论法音也好,法身也好,会从中划出真如。真如,就是完全都是真的。当你的法音和你的法身划出一个真如,真的菩萨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段能否重新解释一下呢?
答:法音、法身代表真如,真的菩萨形象就出来了。人间音乐叫和音,我们的心念经,跟什么样的声音合在一起?跟佛道的音合在一起,就是和道音出来了。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二)
问:在白话佛法第四册有提到实相修心,请问如何达到实相修心呢?是否是将脑子里的杂念修得越变越少和实实在在的修心才能达到呢?
答:实实在在的修心,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讲“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何以如此呢?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人本身就是一个体,因为每一个人的人体都是由一个原灵出来的。你只要用原灵感觉一下你自己,实际上你感觉的就是世界上的众生。如果你能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对不对你就是在感觉众生……人与人是一个整体,从玄学上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原灵。每个人最早都是在一起的,所以要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似乎可以理解人是一个整体,但是怎么理解每个人的人体是由一个原灵出来的,每个人最早都是在一起的?
答:每个人的人体都是一个原灵出来的,人人皆具佛性,最早的都是干净的,受到五欲六尘的污染才变成了不同的。
问:白话佛法中说:“修心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心,能够不为外尘所转,比方说,今天别人有什么想法、看法,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你的心马上就转了,那么你就是为外尘所转。所以,修心的人要能够安止,就是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安就是定下来,止就是不要去想,要守戒。”修行中对于我们的所言所做,很多人会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白话佛法中说的这种“不被别人的想法、看法所转”,和一种“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执著于‘我认为’的观点而不容易为外人所改变”,这两者如何区别呢? 同样, 有时候师父说我们要像柱子一样不被境界所转,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容易陷入我执之中,因为分辨不清到底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我执。在分辨的时候,是否又犯了“应不思善、不思恶”的戒,如何在思忖的时候让自己不存在妄想、分别、执著的成分呢?
答:分辨不出,十善业是好还是不好,十恶业是好还是不好?根本没有我执就是对的,你对学佛还有怀疑就是陷入我执当中了。违背十善业就是偏,执著十恶业就是邪。学佛正信正念,坚持十善业。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三)
问:在白话佛法第十册第二十九章里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求灭一切烦恼,灭一切贪瞋痴,这个孩子以后会非常有慈悲心,会慢慢的离开贪瞋痴。”请问,我们能否每天早晚香这样求菩萨,灭一切烦恼,灭一切贪瞋痴?
答:讲一点没有问题,但是最好不要讲太多,如果你贡献得少,功德小,却讲得太大了,就不会很灵。
问:师父《白话佛法》中讲的十因法:因戒守本,因人施法,因心归静,因空而行,因缘而生,因正舍偏,因悟得智,因果得悟,因意收念,因净得空。请问十因法有次第吗?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自己排列顺序吗?
答:有次第的,把白话佛法好好看一看(不能改变顺序)。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五)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三册中说:“寂光真境,要把这个真正的境界,经常在你眼睛前面出现,就是说当你碰到紧急事情的时候,或在求什么事情时,你还是很安静,你在人间稳得住,定得下,这叫寂光,这样你才能见到真正的境界。”请问,寂光如何理解,真正的境界是什么境界?
答:就是高境界不受外界所影响,超出了人的境界,人类任何事物都不能动摇你对事物理解的恒心和决心,当一个人对什么都看穿了,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动摇他的恒心和决心;从反面来讲,一个人对人间的心已经死了,把世界上一切都看穿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动摇,不能让他心中起波涛汹涌,就慢慢沉寂,产生一种光,这种光能够让自己非常安静和清明。
问:师父在这里同时讲到打坐,说寂光不容易,比打坐更不容易,不能乱来,否则走火入魔。想问,寂光和打坐是不是有相同之处,稍微不小心就会着魔?
答:寂光是怎么来的?有好几种,一种内心修炼而来;一种是打坐,保持安静,时间长了才会产生安静的光,安静到一定时候,当然会有危险。举个例子,你刚刚睡着的时候,突然一个东西发出声音,其实很轻,但你的心会很震动,刚刚想睡觉,边上有人和你讲话,你会一跳一痛。沉寂之后,社会上任何外界突然对你的影响都会在你寂静的内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还在初级阶段,还没到有光的时候,心灵深处就会受到影响。
问:万事万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我们的本性最后是否会空会灭?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本性因何而起,因何而灭?
答:本性本身就是不生不灭,不在五蕴当中,有什么缘起和缘灭?空性的东西哪有成住坏空?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学佛思佛见 行慈悲之道》中说,“广大悲智,就是说你虽然在这个空间里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在这个虚空里面,你要修成一个德能。”如何理解这里的虚空,是指小乘的我空,还是大乘的世界本身就是空的?
答:虚空世界,本身空空如也,人修到真空了,果空也是空,真空也是空,一切都是空。虚空世界本身就是不可量、不可说,经文中有的,无边无际,无量无边,进入这个空性之中,还有什么执著自己的理念出不来呢?全部都是空性的。这个问题中,硬要把你拉到大乘、小乘,我空、因空、果空……不存在的,已经进入真的虚空了,真实的虚空有什么大乘小乘?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佛性的妙用》中开示:“菩萨讲自性见于万法是功,自己的本性建立在万法的基础上,你在人间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语言称为万法,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本性如果是在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动作行为中你就有功。”请举例说明。
答:一个人境界高达一定程度,思维、行为出来的动作、嘴巴说出的话,身口意都在功德之中。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心地无私天地宽》中讲到:“心的意识是没有因没有果的,你的心最早的时候是不会有因果的,但是师父开示了你们,你的心会存在因果,慢慢地你的心中就会有因果产生。”请问法师,心的意识是指第几意识?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说没有因没有果?到底心有因果吗?
答:问题中说的这个心,是本性的心;妄动的心也是你的心,这个题目也是不够圆满的。心动了,已经不是本性了,没有如如不动,当然就产生因果了。万物唯心造,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是心造的,怎么没有因果?心造了很多恶业和善业,怎么没有因果?这个问题的题目本身不够干净,模棱两可。本性当然是如如不动没有因果,但心经过污染后当然就动因果了。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八)
问:白话佛法《谈佛法中的缘生缘起》中讲:“缘分进入你的心田进入生活,就是无明。”“因缘生,无明就灭了,当你的因缘生的越快,你的无明习气就灭度的越快。”请解释一下是否有矛盾?
答:缘分来了,造成你的无明,一个男人进入你的心田,就无明了,智商等于零了。“因缘生无明灭”,实际上要反过来理解,烦恼即菩提。因缘生的时候,烦恼就生了。烦恼来的时候,你把它解决了,是不是就能够达到解脱了?因缘起,无明灭。因缘起了,造成无明烦恼,但是因为因缘来到,在人间吃苦受难,饱受烦恼之苦,你知道了这些苦恼烦恼,你把它转换灭掉之后,是不是无明就灭掉了?吃苦之后就长经验了,无明就明白了。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觉受是悟,悟道是觉》里面说,“觉受会改变,而悟道是很不容易改变的。今天我念经了感觉好了或感觉不好了,这就是在改变了。但是,悟道是不容易改变的。”请问,为什么悟道不容易改变?
答:悟道实际上是有因果的,当你悟道之后,你学佛的因种下去,悟出的道就是果报,当你得到果报的时候,就知道是非常好的善果,就会一直下去,所以人的信心增强之后就不容易改变。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二十一)
问:白话佛法第一册第十二篇中讲:“我是空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精神,也就是说‘我’是由精神控制住的,这个世界永远没有精神能控制我。”上面这一段不理解,请给予解释。
答:我空,我是空的,当一个我都是空的,还有精神吗?精神,是人体产生一种精神控制你的肉体,如果精散了、神散了,这个人精神就没有了,精神不是灵魂。我如果空了,还有精神住在肉体和心灵中吗?没了。你认为有我,是由精神控制的,如果我都没有了,还有精神吗?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可以控制我,因为我是空的。佛法很多都是哲学,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精气神,是人固有的,是暗物质,但是不代表本性,跟灵魂是不一样的。
问:白话佛法广播讲座《学佛要坚定信念》中有说,每个人在学佛过程中会有感应,“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天意阳显,感二一应”,请问,“天意阳显,感二一应”,这两个主要说的是什么感应?
答:太阳的光芒大还是月亮的光芒大?太阳。就是阳显。正能量的人就符合天意,如果一个人心怀坦荡,顶天立地,这种人就是阳显。阴的,偷偷摸摸,背后搞人家,这种是阳显吗?天意永远帮助正的,能亮出正能量的人。“天意阳显”,一个是天意,一个是你在阳间的显化出来的应该是阳显而不是阴显。“感二一应”,这两种有一个一定会应的,一种是符合天意在人间做事情一定会顺利;还有一种,只要是正的显化也会有感应。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二十四)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开示说“学佛就是修心”。目前为止,弟子见到以下几种开示: ①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的目标有了,那么修心怎么修,怎么擦拭我的心?这要靠心的理解来实现——悟。悟就是想通。②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修“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道路。③白话佛法第一册:修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守戒。④2015年3月1日玄艺问答节目:所以真正的修心,修的你的意识。弟子综合以上开示可得出这样的理解:修心就是通过第六意识的感觉感知,让第七意识用佛理来悟、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一步步地戒,最终达到全方位地戒,从而能慢慢做到禅定,般若智慧就出来了。所以修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关键。请问这样的理解对吗?
答:对。第六意识是外观意识,就是见闻意识;第七意识是辨别识,来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好。就如在外面拍电影拍新闻,回来要剪辑,拍摄是第六意识,剪辑是第七意识。拍了之后不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是第六意识;编辑说这个可以用、这个不能用,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二十五)
问:白话佛法第一册第二十五课中“没有念的念就是德,你已经没有念头了,你连想都不去想,比如,有人说这个事情我没有想法,其实还是有想法存在,这个叫无有念的念,无念的念就是佛性。”其中,“无有念的念就是佛性”如何理解?
答:没有念头,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本性。比如看到人家在杀动物,当时什么念头都没有,马上跳出来想到“不能杀生,动物很可怜”,这是念头吗?没有想,是内心跳出来的慈悲,觉得很可怜。这是哪里来的?就是佛性出来的念头。有念的念,“哎呀,我们不应该杀生,我们应该怎样怎样……”突然看到杀动物,思想没有准备的马上跳出来“很可怜”就是无念的念。没有念的念头就是德。品德出来了,很多人没有经过利益的思维、名利的思考和人间不好的思维,从本性出来的念头就是道德。小孩子没有念头,爸爸妈妈让他坐汽车的时候蹲下来不要买票,小孩子就说“妈妈,为什么不买票,买票就好了”,这就是无念的德。
问:在白话佛法第十册第四课中,师父讲到“比喻在一张桌子里吃饭,前面上的冷盘,那是儒家,是基础,让你吃点进去,垫垫肚子;道家就是在儒家的基础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满桌子都是菜;那么佛家呢,就是桌子以外的,无边无际的菜。”最后这句话说的是不是佛教讲的无量无边,万法皆空啊?
答:实际上师父当时讲的是,儒家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人的基础。在儒家的基础上发挥淋漓尽致的是道家,中国真正的教是道教;佛教广大无边,是在儒家、道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契合儒家和道家的思维,所以佛法能够进入华夏,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像国教一样的。佛法无边无量,知识面、应用面、哲学面、佛法的智慧般若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的教派。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