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法中讲到: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请举例说明。
问:白话佛法中讲到: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请举例说明。
答:边见,在某一边坚持自己的己见,坚持觉得自己是对的。边见,不是全方位的,只是某一个边上。见取见的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认为自己说的绝对是真理,排斥别人,固执已见,自恃非他,不能容忍别人的见解。戒取见,持受非法的戒律和教条。比方说“我上香一定要这样的动作,否则我就……”各个法门有不同的戒律,比如师徒双修,他们有他们的戒律,这是非法吗?因为是佛陀当年没有的,不是正法。戒取见就是戒禁取见,我们学佛不要执迷不悟,不要蛊惑别人、传播不好的习气和学佛的风气。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八)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十《“定”能生“慧”》中开示:慧就是智慧,智慧和禅定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生存。因为一个人定得下来,不代表他有智慧,一个人有点智慧,不代表他有定力,所以,定慧息息相关,我们的身和心能够真正地定下来,才能生出智慧来。身体要定,心要定,很多人的心定下来了,但是身体没有定下来,还有很多人身体定下来了,但是心没有定下来。请问如何理解“因为一个人定得下来,不代表他有智慧,一个人有点智慧,不代表他有定力”?能否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的心定下来了,但是身体没有定下来”的这种情况?
答:你们现在定得下来吗?你们有智慧吗?内心定,要定到本性;一点点的定,出一点点智慧;十点点定,出十点点智慧。一个人定得下来,能代表他一定有智慧吗?不代表。一个人有点智慧,代表他一定有定力吗?跑步奔过去,坐下来之后,身体定了,但是心没有定下来。走路锻炼身体的人,脑子没有杂念,身体在动,心里什么都不想,就是心定下来了,但是身体没有定下来。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七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三册中讲到,一个人心中有善的种子 也有恶的种子,缘分到来的时候才会让善恶种子发芽。请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恶的种子也是自然发芽,善的种子也是自然发芽。恶缘来的时候恶的种子发芽,善缘来的时候善的种子也发芽。举个例子说明,三十岁本来应该有好的东西到来,一直做好事,缘分来了,三十岁到的时候就有好事;本来三十岁会有恶报的,之前一直做坏事,到了三十岁自然就恶缘爆发了。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一切有为法 法无自性》中提到:世间万法,人是法,物也是法,人间一切法均为法。后来又提到,法无自性,人有自性。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法无自性人有自性,和一切人间均为法这个道理。
答:法无自性,主要是讲诸法皆无自性,本身就是没有的,因缘所生。因缘有生灭,缘分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跟因缘有关系,没有自性。人的本性中九识田中,有佛法的根基,有本源、本性在那里;但是法,只是一个缘分,一朵花也是缘分,结束了就没了,坏了就扔掉。
问:白话佛法第一册讲,把五蕴从心里全都照空,空了就自然没有罪了。“照见五蕴皆空”首先观想自己照空自己,心里已经没有孽障了,我的心在过去生,过去世现在全部都照空了,已经没有孽障在这个人间,首先要从心里排除恶业,这就是理忏。请问,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自然消除孽障了?师父又讲,开悟、想通了,烦恼就没了,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了。难道开悟想通了,就所有业障都没有了吗?
答:你能把五蕴都照空了,那还有什么?一般人达不到的,只是菩萨的希望。如果五蕴已经皆空了,还有什么业障?已经照见五蕴皆空,境界已经到了佛菩萨的境界,当你能够到这个境界,一切自然空,一切障碍自然就无了。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说,如来藏和摩尼珠是一不是二。请问如何理解,是不是如来藏与无明有关,无明破了,就达到佛的般若智慧?
答:对。如来藏就是佛性,摩尼珠就是佛的智慧,有了佛性才有佛的智慧,有了佛的智慧才有佛性,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本性中散发出来的。
问:白话佛法第十册中讲:因为前世的缘分和愿力,还有多世的宿怨和因缘,当你学佛到了某个境界的时候,这个业障会在前面的路上等着你。请解释一下,怎么会有多世的宿怨和因缘在今世还有业障?
答:宿怨一直是延续的,报是三世报中报掉。比方说,上辈子曾经做过什么大臣、皇上、大富大贵之人……这个因缘一直在的,但是这些因果,应该报的业障,在三世中已经报掉了,只是这些留在八识田中的烙印还在,但是已经不会报,因为在三世当中已经报完了。报完了,不代表就可以忘记累生累世的冤结。不报了,但是累生累世的冤结都在。从初始以来,比方说夫妻两个最早的时候有一段姻缘,是善缘,结婚后善缘慢慢用尽了,两人开始吵架,结恶缘。恶缘这辈子没有报完,下辈子继续恶缘,善缘越来越少,这辈子报了上辈子的恶缘,报掉了,但是延续下来的恶缘是不是存在?只是没有那么厉害,但是已经报了。报掉之后,恶缘在不在?在。这里的业障是什么?举个例子,洗衣服把酱油汁洗掉了,但是还有一点点印迹,这就是累生累世的业障,洗不掉的。每个人一辈子都有业障。只有到了七宝池八功德水,只要上了天境界不一样了,就完全没有了。只要在人间轮回中就永远有业障。
问:是否是因为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在八识田中,所以一世一世都会延续?
答:对。因为对你的影响很大,虽然达不到报,但是全都有业障在你的身体上、心灵上。比如一个人前五世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投河自尽,在今世突然会觉得心慌慌,看见水会害怕。这辈子报了吗?没报,他没跳河。但他看见水就害怕,这就是业障。
问:前世的愿力怎么会成为今世的业障?如果前世弘法的愿力没有实现,会成为业障吗?
答:前世的愿力,要看是什么愿,如果是求福报的愿力呢,到了今世怎么会没有业障?为了求福报,不是为了众生,不是菩萨的愿力,是人间的愿力,求孩子、求自己,求人天福报,也是会许愿的。前世的愿力有不好的,今世就报了,一定有业障;如果是好的东西,就不成为业障。善的愿力不会给今生带来业障。这里的愿力是指还没到达一定境界的愿力。违的愿都是人天福报,或者不应该你有的,你求了,菩萨知道你在撒谎、作弊、动不好的脑筋,是不是会有业障吗?会不会受报?受报怎么来的?业障。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说过,人间功德要转为出世功德,才是真正的功德。如果你今天觉得自己是大菩萨,你在救人,你做的一切就是出世功德,那才是真正的功德。想问一下,一个人如果经常心里想“我是大菩萨,我要救度别人”是不是着相,是否功德有漏?
答:一个人以菩萨无我的心占据了整个的心灵的时候,就是菩萨。你做善事的时候就是菩萨,你弘法的时候是菩萨,弘法的时候是在行菩萨道,就是在修出世法,因为你在救人,所以没有区别。并不代表他整个都是菩萨,他正在做的是菩萨的事情所以就是菩萨。比方说,一个家庭主妇,上班的时候是领导,回家是家庭主妇,上班人家叫科长/处长,不是说到家里也是科长/处长……因为你没境界,所以才觉得菩萨离自己很远。佛陀讲,众生皆具佛性。你的九识田中有没有佛性?难道你不认为自己是佛吗?你没勇气承认自己是佛,说明你离佛很远。你把自己当成佛,你就接近佛了。人本身有佛的素质在身上,为什么不敢承认?你有良心、本性、慈悲心……除非你没有。一个强盗,本性遮住了,自性找不到了,就不敢说自己是菩萨,敢说自己是菩萨的就要行菩萨道,至少能够触摸到自己的九识田中。
问:人的烦恼来自于无明,请问从根源上说无明来自于哪里?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说,无明来自于老死。
答:实际上无明来自于无始劫以来的轮回。无明来自于老死,说的只是一个方面,无明来自于老死,就是说来自于轮回,老死,无生亦无死,生死无穷尽,就是轮回。你今天这个房间是无菌室,所以才看到细菌。你看到细菌之后,把细菌消掉了,细菌又不见了。看不见细菌,所以以后才会慢慢碰到细菌。人的生死也是这样,生死轮回产生很多业障,产生很多无明。一个小孩子刚刚生出来的时候,搞不清楚的,他刚到人间。无明哪里来的?投胎来的。他上一世都懂,他到底有明无明?轮回就是一会儿有明,一会儿无明。有明就知道,无明就不知道了。一个小孩到人间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走的时候什么都明白了,明白了之后又开始不知道,不知道到最后知道,无老死尽,亦无无明尽。无明来自于哪里?无明来自于无始劫以来的轮回。本性善良,九识田中都是干净的,在轮回中造业,不懂,做错事情,又轮回,又轮回……上辈子明白过,这辈子又不明白了,但是死的时候是不是又不明白了?无明存在于十二因缘第一因缘,对人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小孩子刚刚生出来什么都不知道,也叫无明,到后来越来越不明白,自己以为是对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气,不好的习气就是无明习气。无明实际上本身是指的人间相,所以菩萨在心经中让我们破除无明,就是要破除人间之相,无明也是一个相。学佛不容易,理解非常重要,对佛法的理解,修到后来非常深,尤其是禅学,有些人一辈子接触不到佛法,就一辈子缺少智慧。自杀的人就是没有智慧?自杀的人就是无明,认为自己走的这条路对的,最后就完了。为什么十二因缘把无明放第一个?无明造成了人很大伤害,可以伤害你的一生。为什么要悟?悟就是对治你的无明,所以要开悟。想通了,什么事情都迎刃而解;想不通,就无明了,不卖帐,到最后自己吃苦。
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
答:诸恶莫作,是人应该守的戒,不要去做恶事,当然是小乘。众善奉行,善可以变成功德,怎么不是大乘?救人不是行善吗?行善就会积德,积德就有功德。
问:白话佛法三《谈佛法中的缘生缘起(一)》中,“因缘生,无明就灭了,当你的因缘生得越快,你的无明习气就灭度得越快。”为什么因缘生得越快,无明灭得越快?
答:一件事情发生了,经历了一件事情,接下来你是不是吃一堑长一智?后面的无明是不是就灭掉了?你就懂得了这些事情,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个因缘来了,或者上当,或者受骗,或者把它解决了,你就学到经验了,以后就不会无明了,无明就灭得越快。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八)
问:白话佛法一《学佛修心的目标(二)》中说到“用做功德不起恶缘来作为约束自己的准绳”,请举例解释。
答:做功德是不是做好事?做好事的时候是不是不起恶念,是不是约束了自己?经常做好事的人就不做坏事。准绳就是准备好,一直准备着做好事做功德、不犯恶,每天24小时都做好事、动好念头,怎么会有恶业?一个人每天想着排满自己,每个小时做好事,就没有时间做恶事动恶念,一个整天做功德的人怎么会有恶缘呢?做好事都是碰到好人,就没有恶缘了,就约束了自己。身上不停出汗,汗是臭的、肮脏的,如果一个小时洗一次澡,就没有流汗的机会来污染身体,就是干净的。
问:白话佛法中阐述:我们可以自律不生恶缘,却不能让周围的人也都不生恶缘,如果别人对我们生起恶缘,也就是我们遭遇不公、不平、误解、甚至辱骂的时候,“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请问,如果别人对你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她的意见,那么我可以诚心去听不同意见,然后对照自心去审视这个问题,用原灵去感觉然后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客观的理解,那么我接受不同意见可否视做不起恶缘,因为既然提出肯定对我有了不同看法,也是我的增上缘,在修心路上会遇到不同意见,有时候不一定都能见和同解,就会暂时放一放这应该可以吧!到修得好一点的时候应该都可以同解了,有时候发心不一样是不能在同一层面上理解你,那么我可以不染尘丝不起恶缘,而对别人可能会认为你贡高我慢,我一般就是笑笑,因为烦恼就是来自于太多的人间想法,我这样想法是否有偏,请师父开示
答:基本是对的。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九
问:白话佛法第九册中《本性是实体》中说“只要是人,都有佛性”。那请问,如果带一条狗或猫拜佛,他们会生出佛性吗?弟子的理解是,畜生道的佛性与人的佛性相比非常小,这样带着畜生拜佛应该不会生出佛性。
答:对。已经到了畜生道,已经没有人的悟性了。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
问:白话佛法第二册《学佛就是在学做人,光明灯要点在心中》中说,“脑子里不要完全空掉,如果完全空掉就是一个神经病,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让你们修炼成空,又要让你们不能完全空。不空就是说当你的意识,还很清醒的时候,要把这些意识全部看成空的,真正的空在修为中还是有意识的,比如我知道这件事情,但是我没有去想这件事情,这就叫有意识的空,是人为的克制的空,而悟出来的空,叫真空。”请举例解释一下“有意识的空”、“真空”的区别,还有“虚空”的区别。
答:真空就是已经通过自己的本性,心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心中是万有的,需要什么就自动会出来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商场里面什么都有,修车的时候,不管你什么零件缺少,我车库里面都能有,我可以订购可以去找,找得到,都有。一个是没有order(预定),纯粹就是我店里这些东西,能修就修,修不好就没有办法了,这是刚刚开始修的,在戒中空。真空的时候,我店里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要什么我都可以打电话拿来,是从九识田中出来的。虚空就是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是不是空了?现在的网购,有什么商品?什么都没有,但是要什么就能寄来什么。师父的例子,是让现代人都接受。
问:师父说达到真空状态的时候,我们心中万有,那么万有是在第九识中的?所有人分享同一个第九识吗?
答:第九识本身都有。举个例子,你想买什么东西,其实这个世界上都有。有没有?有。只是有些人不知道有网络和网购,所以他找不到第九识了。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三册中讲到,明明这个人讲的是侮辱你的话、对你不好的话,你把它听进去了,你不是在加害自己吗?请问,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不听进去?弟子的理解是用第七意识去转换前六意识反映出来的信息。
答:其实不听进去是做不到的,只是听进去之后就转换了,就不会伤害自己了。转换有速度的,有的人这里还没有听,对方刚刚开始讲话,觉得根本就不要听,就已经开始有心的转换了;有的人修得不好,刚听人讲,耳朵里听进去了,到心里转换了;没有修的人,听进去后完全接受了,根据对方射过来的箭来伤害自己的心灵和灵魂。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佛言句句记心中》中讲,“良心是由佛性内在的东西所抒发出来的,所产生出来的另外一种分子结构。人家说你这个人良心没有了,并不是指你的佛性没有了,因为良心会随着你的习惯转换成另一种物质。”请问,我们一般认为,物质由分子结构构成的,良心是精神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是否由分子构成吗?
答:只是用词问题。物质的分子结构,智慧上心理上,讲的是能量体,不是分子,能量体也是由很多小块的能量组成大的能量体,只是叫法、称谓不同。
问:良心随着习惯转换成另外一种什么物质了?
答:良心没有了,是不是转变成不好的物质了?良心并不完全是好的,良心有好有坏。坏的良心,是不是转变成另一种物质了?良心越来越善良,和越来越恶,是不是转换成另外一种物质了?和本性有区别吗?良心是可以转变的,根据外环境、心理,对一些问题七识田中分辨意识的影响,可以转换成另外一种意识,这个意识用物体来讲就是一种分子结构,慢慢越变越坏,良心就坏了;越变越好,良心就越来越好,就是良心转化成了另外一种物质结构了。
问:白话佛法第一册中说:每一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每个人都有业障,没有业障的就不会出现在人界。当我们一出生的时候,这些黑气会和灵魂一起带到今世,并在拟定的时刻发生作用。这就是业障随行的方式,也就是“如影相随 ”。请问,如果乘愿再来的佛菩萨来到人间,一出生会有罪吗?这个业从何而来?
答:佛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只有菩萨。菩萨是怎么上天成菩萨的?因为菩萨是众生而成,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好几世,你成菩萨后还是带着前几世的业障,下来到了人间,虽然是很干净的下来,但到了人间就开始有新的业造成了,新的业在乘愿再来的菩萨身上,会不会把你的旧业带出来?菩萨如果来到人间,还是有业的。如果当时一念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有没有业?菩萨和佛有没有距离?菩萨身上有没有过去往世的业障?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业了,只是他要称为菩萨,就是让大家对菩萨到人间救人没有分别心,因为“菩萨”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佛是非常高不可攀的,这就是为什么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佛,却称为菩萨。
问:八地以上菩萨乘愿再来是没有业的,那么他乘愿再来,是不是缘分而来?
答:任何的佛菩萨在天上都有愿力的,只要有愿力,就一直在身上有佛性,只要看见有痛苦,就会有愿力产生;只要看见人间不停的受苦,就有愿力要去救他。
问:白话佛法中说“妄念其实纯粹是圆融之真实相也。如果你认为绝对非真非妄,你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原灵的绝对,那只有一个东西是真正绝对的,那么就是圆融后之真相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人间的东西看成绝对,那你绝对是错了,因为它不是真相。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绝对看成是自己的本性,那你就拥有圆融之相”。请开示这段话的意思。
答:“妄念其实纯粹是圆融之真实相也”,心中最根本的九识田中出来的都是佛性,佛性如果产生了很多不圆融,是外尘外境所为,并不代表你圆融的真实相,就算有妄念也不影响佛性圆融的真实相。“你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原灵的绝对”,如果认为这个事情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只是你的七识田中的认知和八识田中所存在的阿赖耶识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不要以为是对的或错的,只要探索第九意识阿摩罗识真正的佛性,就知道一切都是纯粹是虚妄的。当你知道这个概念纯属是虚妄的,就得到了圆融的真实相,就看到了真正的本性,是不是拥有了圆融之相?比方说,这个孩子本性善良的,但是偷钱做坏事了,不要绝对认为他是坏人,他的本性善良的,不要看这些妄念,但妄念也是离不开真实相,妄念也有真实相,怎么来的?在五欲六尘所染,遮住本性之后所产生的妄念之相。如果认为妄念非真非妄,就会觉得这个并不是真的,也不是妄想,而是本性被遮住之后生出的幻觉,就是妄念。讲到底就是第一句话,妄念其实纯粹是圆融之真实相也。因为你有妄念,才会追寻内心本身的真实之相,当你将妄念从第七第八意识全部去除之后,不就是寻找到了妄念的真实相了?你把孩子偷东西、做坏事的理念去掉,不就是看到了他真实善良的本性了吗?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投了东西,同学说“老师,他是个坏孩子”,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矛盾出来了,他偷东西为什么还是好孩子?因为孩子的本性非常好,他偷东西是因为不当心或者学坏了,但是他的本性良心非常善良。猛一听,妄念怎么会变成真实相变圆融?
问:白话佛法第七册《心若虚空 照亮本性》中有句话:“师父最后告诉你们,永远要记住,我们在人间学佛,就要学佛的境界,我们在人间做人,实际上,我们要脱离人的境界,不要去学做人。人虽然是三善道的,但是人很恶,现在人的本性已经被累生累世积累下来的肮脏的东西淹没了,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心灵的东西。一旦当你看到真正心灵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你最想要得到的东西,而这些想要得到的东西,已经不能为你所得到,你只能把它先放弃,寻找一种更高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寻找一种更好的洗洁精来洗涤你的心灵,才能把它的佛性、本性给照亮出来,并擦洗干净。”请问,这两个有标志的“它”指的是什么?
答:一旦真正看到心灵本质的东西——佛的本性、善良,就是你最想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佛性,而这些想要得到的东西不能为你所得到,也就是说因为你已经为六尘所染,所以得不到本性的东西,只能先把佛性本性(它)放弃,用我们学的佛法、般若智慧,忍辱精进,来洗涤心灵,才能把本性它的佛性照亮出来,这个“它”可以指这个人,也可以指所有的众生,有缘众生不是单指人,也指动物。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一)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讲,不开悟的人就一无是处。请举例说明,如何更好的理解这句话?
答:举个例子,这个人在开车,方向错了,哪怕汽油加足了、汽车很好,也是一无是处,因为到不了目的地。做出来的事情全部都是错的,就是一无是处。
问:白话佛法《无恶即为善》中说,“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实语”,请问如何理解?
答: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首先要理解,人间智慧用在生活中是小聪明,要把人间智慧转换为般若智慧,是佛性的智慧,才会有真实语出来。师父讲你们毛病,有些人小聪明,知道这件事情师父不会去查的,就否认;如果是如来智慧的话,就会知道,以后被师父知道了反而不好,我应该实实在在的承认,真实的语言就出来了。这个智慧是如来智慧,不是人间的智慧。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一中说,人的七情六欲中每一情每一欲都会产生业障,只有感恩心才能断绝业障。为什么感恩心是断除业障的唯一方法?
答:白话佛法中前面有所指的。感恩心是最初始的心,感恩心是慈悲心的基础,慈悲心是我们的本性,慈悲来自于感恩,感恩就有慈悲心出来了,就把佛性带出来了,就是唯一的,就是慈悲心断除业障,不管有什么业障,有慈悲心的人会做坏事吗?有慈悲心,就不会贪心、不会瞋恨、不会愚痴、不会贡高我慢,是不是断除一切的唯一方法?是这个概念。
问:经常听师父说吃苦就是消业。白话佛法三中讲到,“一个人忍辱多不容易。持戒和苦行都不及忍辱功德。持戒已经很厉害吧,修苦行也很厉害吧,都还不如忍辱,因为忍辱可以消你的孽障啊。苦行不一定能消你的孽障。”请问,怎么理解苦行不一定消业,吃苦能够消业?
答:忍辱是灭度,灭度身上的业障,灭度贪瞋痴慢疑。一忍了就灭度了。吃苦不能解决问题的。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三)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里第二册里说“平等之后才能默付,否则就是妄传”,如果我们在慈悲他人时,他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慈悲,是不是也是不圆满呢?或者说我们没有修好相应法呢?
答:平等之后才能默付:把人家看成菩萨,看成你的亲人,有平等心,然后默默的付出;妄传:传法弘法的时候,不是用真心本性在救度别人,而是用妄念传法弘法。如果我们在慈悲他人时,他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慈悲,作为你个人来讲,你付出布施,是圆满的;但是对方没有接受你,当然属于不圆满,所以对整个弘法来讲,还是不圆满的。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四)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第一册《修行人应明觉恒住》中讲到:许多弟子在修,但是他们的脑子是没有超脱凡尘的修,应该把人世间的凡尘超脱,你们把自己修心的境界拉到烦恼道,然后再修是很累的。能否举例解释一下如何修心是超脱凡尘的修心呢?如何修心就是把修心的境界拉到了烦恼道呢?
答:拉出烦恼道就是法师,不用为人间琐事烦恼,安静了,一心一意学佛修心念经,所以法师有任何想法都是不对的,这么好的条件,只能一心修心,有其他任何人间想法都是不对的。拉到烦恼道,到了观音堂,还在想“这个人怎么对我这样呢”,这里人人都是修得好的吗?都是好人吗?修得不好才过来修的,跑过来修,怎么会没烦恼?真正好的人都在天上,毛病多得不得了才过来修的。
问:师父在《修行人应明觉恒住》中讲到,心中不起波浪就是佛法中讲的禅定,那么无念是不是禅定呢?
答:无念是禅定的开始、起源、根基。没有念头才能定得下来,有念头怎么定得下来?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五)
问:台长在白话佛法《谈谈四个德》中讲到:“快乐的属性是什么?就是快乐本位。一个人怎么能;够快乐呢?因为他不贪婪了,不瞋恨了,不愚痴了。不贪的人会得到戒,不瞋恨的人能够定下来,不愚痴的人会有智慧,不会做出傻事。不做错事的人,就会幸福。”请问“快乐本位”是什么意思?
答:一边修心,一边人成即佛成,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法师的快乐建立在救度众生上面,居士的快乐就是想让自己快乐,就先让自己快乐,助人为乐,不贪不恨就很快乐,这就是“本位”。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讲到:“别人向我射出一根恶缘的尘丝,我们一生气心中一恨,则尘丝就沾在身上,从这一刻起,恶缘的因果就形成了。”请问曾经恨过别人,后来学佛后慢慢不再恨对方了,那么这个恶缘的因果消掉了吗?还是必须用另一份因果,用功德才能消掉?
答:举个例子,一件白衬衫,曾经被墨汁沾染过,后来没有其他的墨汁再弄上去,原来的墨汁还在不在?要洗的。你必须要用功德来还,才会产生另外一个因果,过去的因和果不会动的。比方说你种了一个西瓜种子下去,肯定会长出来果实,在果实还没长出来之前,你说“我已经不想种西瓜了,你不要长啊,我在边上再种一个”,新的还没种出来,原来的已经长出来了。
问:在白话佛法第二册里面有讲到:如果修到第七道就脱离了六道轮回,永远不会进入六道轮回了。那么,如果不是修得那么好,上去的时候只上到声闻或者缘觉道,能不能在声闻、缘觉道的基础上再修成菩萨道?还是必须再下来人道投人,作为人道的菩萨救很多很多人之后,才可以成功地到菩萨道呢?
答:不下来的话,在声闻缘觉道修也能到菩萨道。如果跟着大菩萨来到人间救人的话,上去就直接到菩萨道了,快得不得了。
问:白话佛法中讲到:当一份孽障未成熟的时候,它会压迫你的神经,阻碍你的运程,腐蚀你的肌体,使你谋求不顺,身体不健康,作为债务的利息和提醒。请问,当事人自己尚未学佛忏悔,家人替其念经(如礼佛大忏悔文等)、代其放生,所能消的业,是否仅是上面白话佛法中说的孽障未成熟时的债务利息?无论做多少也并不能消除孽障本身?因为师父以前开示过:别人帮他念经,最多只能消除他业障的三分之一,不能完全消除,还是要他本人发心忏悔才会更有效果。
答:因为你的根在,根在,没有还清,就会不断生出利息,再怎么还也还不清,只能从根上来解决问题。
问:白话佛法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这个种子是否是第5段白话佛法中所说的“念头”?
答:对。念头,种子,就是所造的业,包括善业、恶业。阿赖耶识是第八意识,像很多空间,不管善恶,只要大脑皮层受到刺激,让你记忆犹新不能忘怀的事情,都能进入阿赖耶识,都是空性的思维意识,比如:感情受挫想要自杀,或者被别人严重伤害不想活了,或者差一点掉下去摔死……在心里形成一种障碍,是心理行为的一种表现,不是单单指念头。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六)
问:白话佛法中讲“大乘佛法是菩萨的心度心智”,请问,心度心智是什么意思?
答:心智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心度不是度人,是菩萨广度,那是一种心量,是海一样的。
问:白话佛法中讲:“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就连冥府也要顺着你的缘。”这里说的顺着你的缘,和随顺因缘是一个意思吗?
答:随顺因缘,是本来就有的因缘;冥府都能帮助你的因缘,是你已经修出来的因缘,下面已经尊敬你了,你已经在改变你的因缘了,不一样的。
问:白话佛法第二册中有一个词语“正定涅槃”,请解释。
答:正,大家都知道了。涅槃,就是摆脱无明,已经完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已经达到一种高境界了。正定涅槃,并不是讲涅槃的对与错,涅槃肯定是对的、是正的。正定涅槃讲的是过程,一个人学佛学法完全是心正的,完全是正道,不是邪道,就会定,定了之后就是一个过程。心正了,一直在正道上学佛念经,达到定。定是指活的人没有涅槃之前,定得下来的人都是正的,最后达到涅槃。并不是说涅槃有正定和邪定,涅槃都是超脱的。
问:白话佛法第五册第29篇中“你如果不懂众生,也就是说,你的佛性迷失了;你离开了众生,也就是离开了佛性。如果你真的懂众生,你就是真的认识佛性;要认识心的众生,你就会看到心的佛性;你在心里看到众生,就在心里可以看到佛性。”这句话,整体来讲,弟子有以下理解,是否正确?我们学佛修心要学无我,把众生和自己看成一样的,没有分别。就像师父一样,弘法中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把众生装在心里,就是要知道,我们与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只有去救度众生才能成就自己的佛道,这就是真正的把众生放在心里了。
答:对。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学佛人心中没有众生怎么会成佛?佛就是救度众生来的。
问:其中“认识心的众生,你就会看到心的佛性;你在心里看到众生,就在心里可以看到佛性?”这句话,弟子有以下理解,是否正确?当我们修到无我的时候,心中既没有我也没有众生,心中又有众生又有我,这就是师父常讲的,心中的佛性与众生无二无别,心中全是众生,也全是佛性,看到众生的时候,也是看到我们的佛性,众生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用佛性来救度众生。
答:可以。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零七)
问:在白话佛法第十册第二十九章里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求灭一切烦恼,灭一切贪瞋痴,这个孩子以后会非常有慈悲心,会慢慢的离开贪瞋痴。”请问,我们能否每天早晚香这样求菩萨,灭一切烦恼,灭一切贪瞋痴?
答:讲一点没有问题,但是最好不要讲太多,如果你贡献得少,功德小,却讲得太大了,就不会很灵。
卢台长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二百一十五)